近年來,我們有的機床企業在技術上已經有突破,能參與國際競爭了,
比如濟南二機床的汽車沖壓生產線,通過自己的研發和創新,把產品做的很好,在國內外有幾十條生產線,美國本土的福特汽車已經采購應用,這是相當不容易的,這才是國際競爭的樣子,從而也可以避免國際反傾銷。總體而言,我們的機床企業可以參與國際競爭,但在高端市場競爭還不主動,需要加強。
從現實情況來看,中國機床進口依然保持主導地位,中國機床企業未來發展戰略和路徑也迫切需要瞄準這一巨大市場,才能真正實現由大到強的目標,那么如何走才是最合適的路徑?中國機床企業要全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,需要做哪些努力呢?未來中國機床企業“由大到強”的戰略如何走?這些問題都一直在困擾我們,特別是目前我國機床進口近50%,進口替代這個大市場確實不能忽視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楊學桐先生認為,這兩年中國機床進口占比很高,增速也還在提高,花錢不少,我們在產業鏈高端一直很被動,這跟我們的創新能力不足和發展路徑密切相關,我們仍然沒有完全擺脫中低端為主的路線,過去我們主要靠技術引進包括購買工廠來獲得技術,這種做法已經很難有顯著效果,現在的競爭大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,我們已經成為國際機床企業的有力競爭對手,我們機床規模的龐大讓國外機床企業也擔心,對技術封鎖比較嚴格。
所以,關鍵還在于我們自己自我創新能力的增強:
其一,就是要扎扎實實把基礎性研究工作做好,擁有自己的實驗平臺和先進的研究中心,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。
其二,一定要對用戶工藝需求深入了解,否則無法在高端市場解決用戶的高難問題,我們現在的產品應用窘況是,不少國產設備只用來做粗加工,國外設備用來做精加工。問題在于我們對用戶產品加工的材料、形面、精度要求,包括刀具和卡具都研究不夠,現在的用戶更需要的是,在高端加工上有“一條龍”加工解決方案的交鑰匙服務。
其三,就是可靠性問題,這是國產設備在用戶中的最大信任危機,沒有一定的可靠性保證會耽誤用戶生產,造成在用戶中的信譽度不高。
其四,在某些領域,設備成套及工藝研究不足需要加強,特別是在多品種大批量生產方式中,如汽車工業領域進入的太少,不能成熟應用,國外汽車在下線之前就與裝備結合,形成批量生產能力,而且不能只是主機,還包括各種各樣的刀具、卡具的配套,只有全面滿足用戶需求,才能減少進口。
其五,要在精密機床的精度上加強,保持長時間的高精度加工,比如我國的高精度磨床就不如德國和瑞士。
其六,需要政府給予政策支持,加大力度,鼓勵國產設備應用,對用戶需求特別是關鍵環節有充分的了解和長久的研究,因為今后要進口國外高檔設備的難度已越來越大甚至不可能,必須鼓勵國內研制和首臺套應用。
其七,在軟件開發上,用戶特別需要專用的工藝智能軟件,機床廠必須擁有自己的計算機數控系統應用專家,直接面對用戶開發,如日本、德國著名機床企業都有自己的數控系統或專用軟件。
近幾年我國機床行業的進步舉世矚目,那么現在的產品、技術和服務可否滿足和適應國際市場需求,今后如何國際化?特別是當前歐債危機愈演愈烈,歐洲也有不少企業待價而沽,這對中國機床企業是否是個機會?談及這個話題,楊會長指出,“走出去”要慎重,不能輕易收購,真正成功的還是很少,對國內行業促進作用還不大。歐債危機只是金融的危機,并不是產品的危機,其本身的法律法規和生產模式及管理都沒有變化,只是體現在市場上會有萎縮。
那我們有沒有能力去兼并國外機床企業呢,楊會長說,那要看你對他的企業了解如何?
第一,必須在管理能力上熟悉國外的做法,要么提高或適應之,如果對國外的法律法規都過不去,那是很難的。
第二,在技術上對收購方有所了解,技術差距也不能太大,不能指望只是出資以期望換技術,一旦市場不好,風險很大。
第三,對國外法律法規體系的研究要透徹,否則投資收不回來,只能是失敗。
第四,現在收購的真正機會在人才上,這個很重要,我們要從目前在中低端的奮斗直接跳躍至高端的掌控,很難適應的,駕馭難度太大!